环球速读:庙宇|白塔寺脚下的市井文化(下)
2023-03-18 13:59:50   首都图书馆


(资料图片)

在上篇中我们了解了 ,又聊了聊享有“金城玉塔”美誉的白塔,它虽饱经风霜,但 。 ‍ 如今的妙应寺白塔更像是一位“老人”,不仅见证了几百年来古都的历史变迁,同时也在斗转星移中默默地注视着北京人生活中日新月异的变化。 今天让我们跟随老照片,看看白塔寺脚下的市井文化吧~ 04‍民国 · 白塔寺庙会‍‍‍‍‍清末民初,白塔经过了修缮,虽难现往日辉煌,但在修缮好的白塔脚下却形成了市井文化的重要场所——庙会。白塔寺庙会作为老北京四大庙会之一,从民国初年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,当年庙会热闹的盛况至今还让许多老北京市民津津乐道,记忆犹新。

民国期间,喇嘛们迫于生计,出租了大量庙产,白塔寺由此形成了十分繁华的庙会场所。

清末人夏仁虎所著《旧京琐记》云:“京师之市肆有常集者,东大市、西小市是也。有期集者,逢三之土地庙,四、五之白塔寺,七、八之护国寺,九、十之隆福寺,谓之四大庙市,皆以期集。”

可见,旧历每月的逢四和五这两天老北京市民便聚集于此,人烟鼎沸,叫卖不断,展现出京城百姓生机勃勃的民俗画卷。

若是逛白塔寺庙会,远远的就能看见白塔寺山门前小广场的热闹场景。据记载,有庙会时,门前有卖冰糖葫芦的、卖年糕的、卖老豆腐的,山门的东西两侧还有卖茶汤的。 进了山门一进院有钟楼和鼓楼,钟楼和鼓楼向北的东西两个方形门直对着庙内的两条通道,通道两边都是摊位,一直向北延伸到白塔塔院的院墙。 庙会期间,白塔寺由于中轴线和殿前、殿后的月台、甬道上不宜摆摊,所以,庙内摊贩基本上分东西两路和塔院西侧三部分。 进入东路的方门,有卖绢花、头巾、礼帽的,再向北是卖针头线脑、日用小百货的。进入西边方门,是卖鸡毛掸子的,再往里是食品摊,年糕、莲子粥、艾窝窝、驴打滚、蜂糕等花样俱全。在两条通道中间,是卖锅碗瓢盆、小缸大瓮、案板菜墩等生活用品的。《旧都文物略》中说:“白塔寺的木碗花草,土地庙的木器竹器,皆属特有。” 庙会一直延伸到寺庙里面。在第一大殿“天王殿”后面有卖布匹、衣服鞋帽、梳头篦子的,也有卖脸谱面具、小腰鼓、小铜锣、小铜镲各种玩具的,这其中老北京的“兔儿爷”是逛庙会的人们最喜欢的。

在第二大殿“意珠心镜殿”的月台上,东面是说书艺人张秀峰的场子。张秀峰,艺名为“小蜜蜂”,早年在白塔寺唱过西路评戏,后来改唱滑稽大鼓,以唱长篇《刘公案》为拿手好戏。月台西面是说评书的阿阔群的场子,他在此说过评书《小五义》等。

白塔寺塔院的西侧院,民问艺人聚集,有耍戏法的、变魔术的、练硬气功的、耍中幡的、卖大力丸的、打把式的……除此之外,还有唱小戏的、唱杂曲的、演双簧的等。南墙前面还有一个用砖砌的土戏台,那里是唱评戏的地方。在西侧院除了看热闹,还有风味小吃,扒糕、凉粉、年糕、糖葫芦、杏干等。 《想起白塔寺一带》王兰顺‍‍ 白塔寺管理处 点击“阅读原文”,进入北京记忆官网,查看更多资源~更多精彩 关注“首图北京记忆”公众号

关键词:

上一篇:天天视讯!仅700+,接近半价,价格差不多的AJ37和37LOW怎么选才适合?
下一篇:最后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