​中国古代帝王为何看重山岳祭祀?
2023-07-06 16:31:27   星岛环球网


【资料图】

早在远古时期,中国人就产生了山川崇拜。大汶口考古发掘中,出现了日、月、山三合一的符号,说明新石器时代,大山和日、月是黄河流域的中国先民最崇拜的自然形象。在舜帝的时候,就已经对山岳进行祭祀, “肆类于上帝,禋于六宗,望于山川,遍于群神”(《尚书》)。在三星堆考古发掘中,出土文物很多带有大山祭祀的图案。在商代的甲骨文中,也出现了很多关于山川祭祀的记载。

秦始皇统一六国后,着手整合各国的山岳祭祀,建立统一的国家山岳祭典。《史记》记载: “及秦并天下﹐令祠官所常奉天地名山大川鬼神可得而序也。”秦将名山大川按照方位分为“崤山以东”和“华山以西”。很显然,这是秦国故地和新征服地区的区别。

华山以西是秦国故地,这里的大山是秦国的先祖就进行祭祀的,其中最重要的祭祀点是华山。在秦国故地,岐山、薄山、汶山等低一层次的山也都享受国家祭祀。而在广阔的六国故地,高山大川很多,所以秦人只选择了最具代表性的山川进行祭祀,那就是太室山(嵩山)、恒山、会稽山和泰山。嵩山、恒山、泰山都是东方著名的大山。此时的统治重心主要还在北方,所以并没有选择祭祀南方的大山,只是对吴越地区相传留有大禹神迹的会稽山进行祭祀。

到了汉初,由于实行分封制,所以各地大山的祭祀权掌握在各国手中。文帝时期借口调整诸侯王封地,将大山祭祀权收归中央,实现了 “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”。武帝独尊儒术,对儒家经典中的“五岳四渎”的说法开始重视起来。最终在汉宣帝神爵元年(前61年),以诏书的形式确立了对 “东岳泰山、西岳华山、中岳太室、北岳恒山、南岳天柱山”的祭祀。

五岳的说法来自儒家经书,而五岳中的其中四岳地点是确定的, 只有南岳有很多争议,主要有霍山、天柱山、衡山三说。到了魏晋南北朝,由于尊奉的学说变了,所以对南岳天柱山的祭祀改为霍山。直到北周时期,才依据《周礼》的说法,定衡山为南岳。隋唐继承周制,自此东岳泰山、西岳华山、中岳太室、北岳恒山、南岳衡山的五岳正式确定。

由山岳崇拜衍生出的最高级的国家祭祀,当是封禅礼。“封”和“禅”本是两个概念,封的本义是确定边疆,并在上面植树;后来衍生出起土筑坛,祭祀神灵的意思。禅的本义是郊野的平地,后来引申为在平地上进行祭祀活动。

历代皇帝都十分向往泰山封禅,以求通过神灵对自己的统治合法性进行认证。但很多皇帝虽然有封禅的愿望,但一直没有实现,只有秦始皇、汉武帝、汉光武帝、唐高宗、唐玄宗、宋真宗六位皇帝真正进行了封禅典礼。

关键词:

上一篇:金禄电子07月06日主力大幅流入 环球今热点
下一篇:最后一页